来源:滚动播报散户配资股票
(来源:上观新闻)
【开栏的话】
今天去哪吃?
如果放在两年前,这很可能是一个上海普通白领每天都要提出一遍的问题。
线下餐饮,所有线下消费中最具刚性的消费品类。
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,衣服化妆品可以不买,饭不能不吃。
但今年上半年,上海多个中心城区的消费数据都显示,线下餐饮似乎正在遭遇一轮“危机”,到店量和客单价格在过去几个月里明显走低。
很多餐饮人感受到了行业“冷空气”。
不过,我们仍从食客口中,以及街头排队的盛景中,找到一些“逆周期”的新老店铺。
不管环境怎么变,当你问出“今天去哪吃”,它们就是答案。
谁说餐饮就得做大部分人的生意?
当餐馆老板蔡佳宇来回踱步于傍晚的妙有啤酒厂门口,逢人便要打打招呼,甚至到人家桌旁坐坐,一家距离公租房社区大门口一步之遥的小酒馆,就这样“立住了”。
叫小酒馆,可能不准确。就这么一个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,其实有烧烤店、大排档、点心铺、酒馆四种业态,如果再算上最近刚支棱起来的“准·社区食堂”档口,五种。
而所谓一步之遥,则毫不夸张。小店被公租房社区新元·芳菲苑的大门口分割成两个部分,就像两座门岗一样,“死守”社区生意。
新元·芳菲苑可不是什么市中心的社区,它在遥远的临港泥城镇里,住客尚不太满,都是附近产业园区的一线技术人员、工程师。
每天下午6点开始,一辆辆大巴陆续在小区门口停车、开门,下车的人里,总有要走进小店解决一顿晚饭的。
小酒馆开了一年多,营业额稳定在每日1万多元,连带着周遭的餐饮店也越来越多了。
9块9的一荤一素,高品质的海鲜烧烤
行业里的很多经验指向类别的“专一化”,你擅长啥就做啥。蔡佳宇显然有点过于叛逆了,小店能放下的,他都做点儿。
酒馆是给喜欢精酿的人和下了班只想“喝点儿”的产业工人准备的。
要不是店里实在放不下,他可以提供上百种啤酒选项。
点心铺,最热销的是牛蛙面。他在临港开的另外一家点心铺,早上7点就开始营业了,凭一己之力顶起了临港批发市场上的牛蛙销量。
烧烤是“上价格”的吃法了。因为店里有各类海鲜烧烤,甚至是日式烧鸟,一些住在这儿的工程师,附近谈事的创业伙伴光顾得比较多。
一家车企的工程师“老范”,下了班一个人坐下,点了150元烧烤,一口烤虾,一口烤肠,吃得极有滋味。
家人都住在市区,为了工作便利,他在临港租了2000多元每月的单人间。一个人吃饭是有些孤独,但一头扎进一群人的夜间烧烤摊,情绪就被浓浓的烟火气冲淡了。
便民食堂是两个月前蔡佳宇新开辟的业态。
9块9能买一个荤菜一个素凉菜,量还挺大,恰好工人的一顿饭。
想来点儿好的,也有20多块钱的炒蟹,十几块钱的大荤菜,但两个人想吃饱,50也封顶了。
像这样的单份菜,妙有啤酒厂每天做100多份,8点前,大巴上下来的工人是消费者,8点多后,还卖不掉的,就免费招待周边的环卫工人、快递外卖小哥。
食材的成本和收益刚好持平,对蔡佳宇来说,“这事儿是亏着钱做。”
但单份菜的生意并不会冲击过去的营销格局,只会让周边居民在吃得起前提下,更想“换换口味”。
张卫在临港一家半导体企业工作,一家子就生活在这儿。
周一傍晚,他又来蔡佳宇店里了。他每天都来,一家三口点了一顿,100多块钱。
小店离他家实在太近了,过条马路的事儿。
这样的客人有很多。蔡佳宇有时候一晚上就在客人的桌前穿梭,跟这个聊聊、那个侃侃,“能从3000步走到10000步。”
做贴近人的生意,客流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而增加
虽然只做社区的生意,但妙有啤酒厂的营收是坚挺的。平均一天能有1万多元。
这些年,客流只会随着周边几个公租房社区入住率的提升而增加。
蔡佳宇有时会想,如果当年自己开在市中心那个法餐馆没关门,现在也不知道会怎样,但对于妙有啤酒厂,他心里有底。
泥城镇拥有数百家制造业企业、物流企业,数万产业工人、物流司机在这里生产、生活,他们撑起临港新片区的高速发展。
说实在的,过去几十年里,泥城努力建设了许多商业体、大量公租房,逐步形成了比较好的商业氛围,这里的人们有得吃、有得逛,但商业形态始终还不够丰富,居住人口的切实需求还得不到充分的满足。
蔡佳宇看上的,正是这样一个具有“生长性”的城市、勃勃发展的当口。“临港肯定会好的,这里的产业工人也受产业本身的约束,是一群有技术的、有一定学历的、有一定消费意愿的工薪阶层。这里的餐饮,只要跟人匹配上,就能活下去。”
妙有啤酒厂所在的一条群峰路上,附近食客给我们推荐了一家黑鱼饭,说是南汇本地口味,一家河南烩面,说是很火,火到店里都顾不上开线上外卖。客单价几十块钱,都是泥城老百姓自己“养起来”的馆子。
泥城企业多,创业人群、管理阶层也多。蔡佳宇还同时开一家茶馆,经营中高端的中式餐饮。没错,这两年定价是下调了。前几年人均能达到500多元,现在差不多200、300多元,但高品质的茶饮、茶点和餐饮服务,还是吸引并满足了它的目标人群,经营得也不错。
蔡佳宇是个90后。过了30岁,逐渐有一点阅历了,人往往会更贴近生活的本质。
夏天,他为客人准备的单份菜就口重一些。“工人车间流汗多,味道不重怎么吃得下去。”冬天就准备得口淡些,“菜量品种不减,但盐分要减一些,健康一点。”
其实,谁不希望社区门口有这么一家店呢!想吃啥吃啥,老板还“听劝”,昨天的建议今天就采纳。
外卖横行的今天,线下商业,尤其是社区餐饮的命门,恐怕就在这份人与人、心与心的贴近上了。
原标题:《餐饮生意难做?我们在临港公租房社区门口,看到一番热气腾腾|今天去哪吃》
栏目主编:茅冠隽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杜晨薇
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